脑瘫患者自学课程 成吉大最具培养前途博士之一

王甦菁


助行器陪伴着王甦菁的工作和生活


幼年时王甦菁和父母的合影


每次进教学楼大门,看门阿姨都会帮助王甦菁开门


阿甘 本组图片除署名外 本报记者 赵滨 摄



面对王甦菁,很容易想起电影《阿甘正传》,他和阿甘是相似的,都在谱写属于自己的史诗,他和阿甘又是不同的,他是现实的,阿甘是虚拟的。

王甦菁是一位脑瘫患者,出生时的难产给他的身体带来灾难——双腿不能直立,双手不能持物,右腿、右手基本失去功能,行走要靠助行器,坐下需要将双腿叠起以控制抖动,写字、操纵鼠标、敲击键盘只能用左手。

他说话时是这样的,发音不清,每说一句话,脸部肌肉都要一起发力,脖子上的青筋也要绷起,双手也要不自禁地挥动,似乎要使出全身的力气。

身体的孱弱并不能阻止一个人取得成功,比如霍金,他描绘了时间和宇宙;比如虚拟的阿甘,他在体育领域和做人领域取得巨大成功;也比如王甦菁,他已经取得了许多健康人无法企及的成就。

王甦菁是一名博士,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08级博士研究生,就读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主要研究计算机视觉和识别。

他已经发表20余篇论文,其中4篇SCI(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这是国际上最权威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检索工具)期刊文章,他更是2011国际生物特征识别大会博士生论坛在全球邀请的10位最有培养前途的博士研究生之一。

他喜欢交流,他喜欢微笑,他也喜欢拒绝——拒绝一些帮助。


平淡的早晨

他不想麻烦别人

“在我这没有敏感话题,你什么都可以问,我什么都可以说,没有什么避讳的。”

12月13日7时,王甦菁用左手摸索着打开床头灯,左手和左腿一起用力,支撑着身体坐起,左手拿过枕边的衣物,将毛衣袖子套在伸出的右臂上……穿好衣服,他戴上眼镜走出房间,进入卫生间洗漱。

父亲已经起床,在厨房做早餐。跟父亲打过招呼后,王甦菁回到房间,左手支撑身体缓慢坐到书桌前,打开电脑。

吃过早饭,穿好外衣,王甦菁撑着残疾人助行器出门,挪到红色助力车旁边,左腿跨过座椅慢慢坐下,再将助行器折叠放在车后架上。出发。

从出门到助力车启动,健康人只需30秒,王甦菁要两分钟。需要强调的是,都是他自己完成的,“我能做的事情就不想麻烦别人。”

通过无障碍通道,王甦菁驾驶助力车来到吉大南校区计算机楼门前,在看门阿姨的帮助下,他的助力车驶进楼内,停在楼梯后侧。他对阿姨说了一句“谢谢”,这是他一路说的唯一一个“谢谢”,因为只有在这需要帮助,因为现在是冬天,楼门口挂上了厚帘子。

计算机楼正在安装新空调,不少学生抬着空调等候在电梯前。看门阿姨过来对学生说:“你们稍等一会儿,先让他上去。”

来到5楼,王甦菁的办公室接近走廊尽头,既是办公室,也是实验室和教室。王甦菁的工作区是独立的,周围没有隔断,这是导师给他安排的,为的是方便出入。

从这天早上开始,记者结识了王甦菁。


艰难的成长

曾被大学拒收

“在我小时候,抓象棋子、抓玉米粒和不停下蹲再站起,几乎就是全部的记忆,直到我10岁那年接触了电脑,新的世界就展开了,通过电脑我能和正常人竞争了。”

江苏淮安地处淮河岸边,1976年,王甦菁出生在这里。

因难产导致的脑瘫,使王甦菁的成长远比其他孩子艰难。在数以万次抓象棋子、玉米粒之后,王甦菁终于能用左手握笔写字了。

为了稳固他不停晃动的身体,父母在他右膝下绑了沙袋。看着儿子流下的汗水和磨破了的右膝和左手,父母背后没少流眼泪。

母亲陈晓玲记得,王甦菁7岁时看到邻居小朋友去上学,就对她说:“妈妈,我也要去上学。”家里将他送到学校,他的成绩名列前茅。

“那时候我没有感觉到同学的歧视,也有几个能谈得来的好朋友。”王甦菁说。

10岁那年,父母带他去上海治病,他在电视里看到了电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妈妈一打听,一台286都要1万多元,负担不起。懂事的王甦菁不再提买电脑,而是让父母给他买电脑方面的书。

念到高一,外婆和小姨凑钱,王甦菁有了第一台电脑,到高中毕业,他已经自学了本科计算机系统的全部课程。

1995年,王甦菁高考,别人写七八个字,他的左手只能写一个字,由于写字慢,他没答完题,但分数还是到了本科线。可是因为身体原因,他被报考的高校拒收,结果只能进入江苏广播电视大学灌云县分校读财会专科。

但王甦菁对电脑的钻研一刻未停。1997年,由他设计的“CASL汇编语言编译器”软件问世,受到了我国第一代计算机软件教学专家、南京大学教授钱士钧的高度评价,并且通过南京大学学生试用,效果非常好。

1997年8月10日,王甦菁参加教育部和其他单位联办的“首届中国大学生电脑大赛”,杀入决赛。

1998年,22岁的王甦菁以高分通过国家级高级程序员资格考试,成为当时国内最年轻的工程师。

专科毕业后,王甦菁开始自学,1999年考入淮海工学院计算机本科专业,三年后拿到学士学位。


与吉大结缘

谁温暖了谁?

“当初报考硕士研究生时,我答卷比较慢,所以分数不理想,但是吉林大学却为我敞开了一扇门,是我的硕士生导师陈震教授和当时的院长、现在的博士生导师周春光教授为我的学术之路点亮了航灯。”

王甦菁2005年考入吉林大学软件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和导师一起参与了几个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的科研攻关,其间,他发表了三篇学术论文,其中一篇发表于一个国际学术会议(EI检索),两篇发表于国内的核心期刊。

硕士毕业答辩时,因为王甦菁的研究成果已在国际上公开发表,所以答辩委员会没提出任何问题。

2008年,王甦菁考上吉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计算机专家周春光教授,进行计算机视觉和识别的研究。

对于恩师,王甦菁非常感激和尊敬:“老师一共带了三名残疾学生,平时对我们的教导和帮助就不说了,这次去美国,老师还从自己的科研经费中资助我1万多块钱。”

王甦菁制定了严格的作息时间表,每天7时起床,24时睡觉,除了吃饭,其他时间都用来学习和工作,对于娱乐活动,他不感兴趣。

王甦菁不认为自己的天赋有多出众,取得成绩是因为喜欢,“我喜欢计算机,整天学习和研究都不觉得枯燥,你看我好像很有毅力,其实我做别的就没这么耐心了。”

今年2月,王甦菁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图像处理汇刊)发表了一篇论文,这是吉林大学计算机学院建院以来所有师生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上的第五篇论文。

王甦菁一直觉得,是吉林大学的胸怀包容了他。“我考博时,学校领导来到考场,告诉我别着急,我的情况学校会认真考虑。”还有一些细节也让他感到温暖,比如他无法自行走上图书馆门前的台阶,管理员就为他开启了没有台阶的东门,无论什么时间、下多大的雪,计算机楼前的无障碍通道都很快被清扫得一干二净。

吉大温暖了王甦菁,王甦菁的故事也温暖着吉大。在吉大,他已是一位“名人”,很多学生都用他的事迹来鞭策自己。

吉大网络通讯社记者于姗姗在今年12月初以《吉林大学&王甦菁:谁温暖了谁?》为题作了报道,文中写道:他(王甦菁)与吉大结下不解之缘,不知是他的努力感动了吉大,还是吉大的胸怀温暖了他?

答案很明亮,就闪耀在王甦菁和吉大每个人的心中。

国际的邀请 


身后一缕灯光


“我这次参加会议,认识了很多生物识别领域的顶尖专家,与他们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最为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了,在吉林大学,还有我们这一群在研究生物特征识别的人。”

今年10月10日至13日,国际生物识别大会在美国华盛顿举行,大会的博士生论坛在全球范围内邀请了10位该领域最具培养前途的博士研究生参会,这些博士生大都来自国际知名大学,王甦菁是国内唯一的受邀者。

9月9日,王甦菁接到邀请函。时间能来得及吗?王甦菁太期待这次机会了,他决定努力一下,为了尽快办下签证,他直飞广州。

当他在助行器的帮助下一步一步挪进美国领事馆时,签证官的脸上露出为难之色。王甦菁操着蹩脚的英语与签证官交流,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渴望,一个半小时后,签证官同意开会商讨。

领事馆的工作人员开了两次会议,之后又和美国华盛顿方面开了电话会议,又将王甦菁的材料传回美国。但到10月7日,王甦菁还是没有得到确切消息,他把机票握在手中反复察看,想要缓解内心的焦急和紧张。

10月8日凌晨,手机终于响起,电话区号020,来自广州。

还有两天,王甦菁没法合眼了,要选择离会场比较近的酒店,还要规划行程,期待与顶级大师交流,又担心自己英文水平不够。

10月9日下午,忐忑的王甦菁抵达华盛顿。他坐着租来的电动轮椅在离五角大楼不远的地方找到了一间商务套房。这次会议安排了科研成果展示的环节,展示过程分口述和海报,而王甦菁事先并不知道。进到房间,王甦菁没有吃饭和休息,而是直接打开电脑,开始制作海报,直到天明。

这次论坛资助每位受邀博士1500美元,并为每人指定一名指导老师。王甦菁的指导老师是生物特征识别大师Rama Chellappa教授。论坛重要议程就是Rama教授作的一个报告。会议结束后,Rama教授与王甦菁约定,今后要再见面探讨学术问题。

美国的无障碍设施给王甦菁留下了深刻印象,非常完善,美国人对待残疾人也很热情,王甦菁吐字不清,英文发音也不标准,但几乎所有和他进行交流的美国人都很耐心地回答他的提问。

有一天会议结束已是21时,王甦菁坐着电动轮椅走在一段漆黑的路上,他感觉一辆汽车打开车灯在后边跟随,一直到有灯光的地方,这辆车才驶到王甦菁的身边,车里的人问他:“需要帮助吗,先生?”王甦菁这才知道美国警察一直在用车灯为他照亮。王甦菁用英语回答:“我很好,我是中国吉林大学的一名博士生,来美国参加一个会议,我正在回我住的宾馆,谢谢。”

其实,这是王甦菁第二次接到生物识别领域国际学术会议的邀请了,只不过上一次邀请,他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成行。


爱情的疑问

一个理想主义者

“在爱情方面,我是个理想主义者,两个人不仅要在一起生活,还要有思想上的交流。像我这样的(身体)状况,也不能去追求女孩子。我也不想耽误那时间,与其浪费时间,还不如用来学习。”

王甦菁曾经有过一段感情经历,女孩很喜欢他,可因为女孩家人的反对,这段恋情被迫结束。他自嘲:“之后我也追求过几个女孩子,无一例外都被拒绝了,之后我对感情也就死了心。”

他开始不再寻找爱情,而是将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和研究上。对于儿子的选择,父亲王宏黎有些无奈:“他把所有的时间全用在工作和学习上了,生活圈子非常小,我和他妈妈是干着急也没办法。”

“我近期目标是能够冲击‘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受身体状况所限,王甦菁说话打字都很慢,但他十分喜欢交流,很健谈也很幽默,甚至会跟记者开玩笑:“我要是像你一样当上记者,主编肯定着急,因为我写字太慢了,一篇新闻要写上几天,好在写论文不像写新闻那样要求速度。”

2009年,王甦菁作为项目负责人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申报了“基于流形学习和张量子空间的中国手语识别研究”的项目,希望能够通过计算机来识别聋哑人士的手语,进一步缓解聋哑人士与正常人的交流问题,可是当时没有获得通过。

随后他作为第一参与人参与了吉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科学前沿与交叉学科创新项目“基于张量的人脸图像集识别方法的研究”,还作为第三参与人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脸与虹膜信息融合识别新方法研究”。

在周春光教授指导下,王甦菁读博至今已经发表20余篇论文,其中多篇发表在国内外著名核心期刊上。目前,他为6~7个SCI期刊担任审稿工作。为了能更好地研究自己的专业,王甦菁申请博士延期一年毕业。同时还在为两篇国际顶级学术会议论文做收尾工作。

今年11月,王甦菁去北京参加一个学术会议时,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李子青教授建议他毕业后到中科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王甦菁没有回绝这个邀请,但他觉得自己目前更应该在基础领域研究上下足工夫,这才能在以后同健康人竞争时具备更强大的竞争力。

就在昨天,王甦菁告诉记者,他已向吉大提出了留校任教的申请。


第三视角

他们眼中的王甦菁

吉大网络通讯社记者于姗姗认为王甦菁是个“连上帝都嫉妒的人”,很有魅力。

导师周春光说,王甦菁聪明、刻苦,这次去美国参加的会议是世界顶级的,充分说明他得到了认可,至少在潜力方面得到了认可。

学弟陈前说,师兄平时是个很好的人,论文发表之后会请我们吃饭。但在工作中,师兄是个严厉的人。

门卫阿姨说,每次我们帮他开门,他都会说谢谢,其实这只是很小的事。我回家也会以他为榜样教育我们的孩子,我家的晚辈们有人很崇拜他。


36款羽绒服的背后

据了解,吉林大学目前本科生中有18位残疾人。截至今年9月,硕士、博士研究生中有20余位残疾人。对于残疾学生,吉林大学有着一整套的帮扶计划。吉林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刘雪峰说,不仅要在物质上关爱,还要在精神上关爱,在为包括残疾学生在内的贫困生购置羽绒服时,学校一共采购了36种款式,目的就是不使他们显得特殊化。

“上帝之所以把人的眼睛安放在前面,就是为了告诉你:向前看吧,生活的路永远都在前方。这句话我一直将它深深地镌刻在心底,不曾遗忘。因为当我驻足眺望的时候,我总能看到那些在关爱中印下的坚实足迹,也就会更加坚信前方的道路有属于我的光芒。”——王甦菁

“你好!我叫福雷斯特,福雷斯特·甘普。要巧克力吗?我可以吃很多很多。我妈常说: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结果往往出人意料。”——阿甘


记者手记

“最初,看着王甦菁站立、行走,我总想上前帮忙,但他都会笑着拒绝。他会说:“如果是一个健康人从椅子上站起来或者穿外套,你会上前帮忙吗?你不会吧!所以把我当成一个健康人吧,我习惯了自己做这些,而不习惯别人的帮助。”

在他身上,没有自卑,也没有怨气,积极、阳光像是他的代名词。他说:“我的人生是幸福的,因为我在用我的生命奋斗。”

我相信。


首页    人物    励志故事    脑瘫患者自学课程 成吉大最具培养前途博士之一